RESEARCH > DETAILS

刍议以工代赈

1.png

2023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新版《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其中的“以工代赈项目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刷屏网络,许多人对这一貌似“反工业化反自动化”的政策并不看好,有些质疑以工代赈只会让地方政府中饱私囊而无法起到有效的赈济作用,还有些观点担心这是重回计划经济的前兆。 

以工代赈的前世今生

但其实以工代赈绝不是发改委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举措。作为积极的社会共济手段,我国对以工代赈的理解与运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在春秋时期的齐国,从管仲的执政手段中就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以工代赈的思想内涵:每逢大灾冲击,齐国社会残破不堪、百姓流离失所。管仲便施行以工代赈的政策,动用“公帑”修建亭台楼阁与公共设施,进而达到保存人口和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

当然,以工代赈更不是东方中央集权集体主义下的特有政策。奉行凯恩斯主义的罗斯福曾在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推行新政,利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提供就业岗位,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码头、农田水利设施与市政工程,既解决了当时的就业与经济问题,也为日后美国经济的腾飞与霸权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以工代赈的目的

作为中国政府的经济规划机构,发改委的宗旨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确保经济增长与劳动报酬的协调就是发改委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宏观上讲,经济增长和劳动报酬的确是密切相关的,劳动报酬的增长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则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劳动报酬水平,实现经济增长与劳动报酬的绞合。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工代赈可以向参与工程建设的群众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其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同时也可以增强当地群众对工程建设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工程建设的推进和维护。

新时代以工代赈的特点

1. 严格监管下的以工代赈

由于涉及到大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非常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事前有各级发改委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审查;事中要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的管理规定,在资金、施工、管理等方面都有不次于其他任何在建项目的管理方法。事后对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照计划进行、工程质量符合要求、资金使用符合规定。 

2. 以工代赈的市场化色彩

与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施行计划经济不同的是,我们认为新时代的以工代赈将并非完全由政府统筹和安排,而是融合了市场主体如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参与,通过政策引导实现资金、技术和人力的协调配合。因此,以工代赈并不是简单地重回计划经济的前兆。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经从计划经济逐渐过渡为市场经济,并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以工代赈虽然是一种公益性公共工程,但其运作方式和机制依然能体现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以工代赈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的公益措施,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面临多重挑战的情况下,相信可以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力度,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png

    SECTORS